“在图书馆发现敦煌”活动开幕式成功举办发布时间:2016-11-04

10月28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由中意设计交流中心佛罗伦萨基地运行公司德必集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协办,一号艺术公社大力支持的“在图书馆发现敦煌”系列活动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图书馆举行,标志着该活动的正式全面启动。校党委书记童世骏、相关院系老师、徳必代表,以及校外合作单位代表等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华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首先宣布活动的正式启动。他指出,敦煌学在二十世纪是显学,又因“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倡而在本世纪成为新的世界文化地标。图书馆举办这样的系列活动,一是希望从文化的面向帮助华师大师生关注国家的重大战略,了解时代潮流;二是华师大在艺术、文学、语言等多学科有众多的敦煌学研究专家;三是图书馆敦煌主题馆藏丰富,其中馆藏书籍逾2000种,还藏有珍贵的唐写本卷子两卷。胡馆长希望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图书馆能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副校长李集雅教授在致辞中说,从意大利的威尼斯沿着丝绸之路一直往东走,就能走到敦煌,她本人在今年初的敦煌之旅则被莫高窟所震撼。她表示,能在华师大图书馆看到敦煌文化展,深度了解中华文化,是大家的福气。
童世骏书记总结致辞说,虽然网上有很多关于敦煌的介绍和图片,甚至有VR技术让人在虚拟空间里观看,但这些代替不了直接面对文物和作品的感受。对于华师大的学者在敦煌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工作,童书记表示赞赏和自豪。他指出,华师大是综合型大学,文史哲是优势学科,同时得益于接收圣约翰、大夏、光华这三所大学的图书遗产,以及解放后人民政府划归本校的古籍,本校有较为丰富的敦煌研究资料。他进一步指出,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信”,这样的展览就是体现华师大的文化自信,好的大学应当研究、传承、创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发起人王胤、 敦煌系列活动联合策划人汪涤老师、华师大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刘雅静也在开幕式上做了发言。上海元音琴院胡越老师用古琴弹奏了两首唐代曲子《阳关三叠》、《阳春》,为开幕式增添了唐风古韵。
据了解,华师大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校友对敦煌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任教华师大中文系的施蛰存先生,原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徐震谔教授,曾任华师大历史学系、美术系教授沃兴华,现任教中文系的黄人二教授,华师大历史系校友徐文堪先生,艺术研究所阮荣春教授、张同标教授、张晶教授、朱浒老师等,在敦煌学的语言文字、书法、文献、艺术等不同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出席开幕式的校内外嘉宾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韩建水,法国文化部专家、华东师大美术系特聘教授蒂诺,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办主任方金奇,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图书馆副书记危红教授,萧山图书馆馆长孙勤,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美术学院谢成水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何鸿教授,中国古琴昆曲表演协会理事钱保纲,上海良友生活记忆馆馆长黄玉洁,徐汇艺术馆典藏部负责人徐蕾等。
本次“在图书馆发现敦煌”系列活动得到了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与美术系、设计学院、艺术研究所、对外汉语学院、团委、留学生办、学生社团等各单位通力合作,邀请美术系、设计学院、艺术研究所的老师和研究生全程参与策划、设计,并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中国美术学院、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等多家校外单位合作,有效整合利用了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知识文献中心及校园文化中心的积极作用。
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人文学习空间,以敦煌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子活动,涵盖历史、地理、艺术、语言、文学、哲学、经济等学科领域,从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历时近2个月。活动以“乐道尚艺”为实施方式。通过看展览、听讲座、主题书展、读书会、影视欣赏等模式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敦煌及丝绸之路,以“乐道”促进敦煌知识的学习;通过壁画临摹、学生艺文创作征集、丝绸之路亚欧各民族服饰及美食展演、丝绸之路拼图游戏及知识竞猜等活动,以“尚艺”让学生直观体验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激发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