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意大利艺术家线上展“烟雾之重-0.4375克”发布时间:2025-09-29

由德必意大利、中意设计交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协会主办,佛罗伦萨市政府、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的意大利艺术家莱利奥·艾洛线上展“烟雾之重-0.4375克”于意大利时间2025年9月29日12时上线。
烟雾重量-0.4375克
Lelio Aiello 以其绘画探索“在场”与“缺席”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挑战了图像再现本身的基本原则。他的大幅纸上作品展现了一种脆弱而不稳定的肖像形象,仿佛注定要在持续消逝的状态中缓缓衰退。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从不清晰呈现,而是如同模糊的显影,脆弱地浮现出来,像是从一个模糊难辨的内在档案中渗出的一道磨损痕迹。
他对身份与再现的探究,正是通过媒介——纸张的表面脆弱性,与绘画主体的流动性展开——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平衡练习,图像在我们眼前生成又瓦解。为了加深这种“暂时性”的感受,他尝试使用非传统、甚至短暂的材料,比如香烟灰。这种日常的、孤独的动作所留下的痕迹,成为作品中的一种新元素,灰烬在纸上转化为颜料,不再只是废弃物,而是一段时间与生命的残片,融入作品叙事之中。
烟雾象征着一种日常而孤独的行为痕迹,而烟灰作为它的残留,在纸上转化为颜料。当这些物质被收集并固定在作品中时,它们便不再是废弃物,而成为时间与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人物的故事之中。如同 Georges Didi-Huberman 所言,尘土与灰烬是记忆的载体,亦处于可视与不可视的边界之间。Aiello 把这种脆弱淬炼成惊人的创造力。他系统性地使用黑白两色,并非出于风格偏好,而是一种立场:色彩被驱逐,为的是让位给一种近乎悬停的心理维度。在这片稀薄的疆域里,绘画成了一纸“贫困”的记录,一件失去光环的视觉残片,默默见证一个已然消散的身份。
他常常先以复印机复制图像,再对这层“二次表面”进行观察:影印令纵深被削平,情感强度被稀释,只剩颗粒粗粝的轮廓、匿名化的面孔——它们不再是肖像,而是共享于“缺席”之中的普遍在场。于是,绘画成为一次悬置的练习:面孔不再讲述私人故事(那故事也从未彻底湮灭),而成为集体记忆的象征——脆弱、飘忽,却与我们每个人相关。
艺术家提醒我们,他无意与绘画媒介本身较劲,而是想让我们注目:当一切褪去,图像还剩下什么。他以高度写实的手法“去个人化”笔触,让绘画行为回到纯粹思考的层面。Aiello 的作品可谓“无绘画的绘画”——不追求宏大,而指向脆弱、指向消逝。
伴随纸上系列的,是一段影像:烟与灰再度成为主角。我们屏息凝神,看烟草在空气中缓慢瓦解,只剩一缕转瞬即逝的残痕。这一动作成为记忆与图像逐渐抹除的强力隐喻;它不仅呈现记忆与身份的脆弱,更邀请我们驻足于“显现”与“消散”之间的缝隙。我们如同局外人般沉默地观看这一切,几乎屏住呼吸,仿佛闯入了一个本不属于我们的空间。这是一种“边界状态”,一种目光不得不变得谨慎、甚至有些负疚的状态。正如法国哲学家 Jean-Luc Nancy 所指出的:“侵入并不是一种填满,而是一种敞开——一个始终可能存在缺失的空间。”
这种“入侵”并非暴力的冲破,而是让我们重思:在场不再意味着总体性,而是一条缝隙、一条随时可退的门槛。就在这种悬置之中——在对缺席的接纳里,在对缺席的接纳与对痕迹作为唯一证据的意识中——Aiello 的作品才获得其诗性与观念的力量。
¹ Didi-Huberman,《接触的相似性:考古学、时代错误与印记的现代性》,Bollati Boringhieri 1999。
² Jean-Luc Nancy,《入侵者》,Cronopio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艺术评论|莱昂纳多·雷加诺
.png)
贾科莫 | Giacomo
烟灰纸本,装裱于画布
120 × 160 cm, 2025

彼得 | Pietro
烟灰纸本,装裱于画布
110 × 160 cm, 2018

马克斯 | Max
烟灰纸本,装裱于画布
110 × 160 cm, 2018

艾莱克斯 | Alex
烟灰纸本,装裱于画布
120 × 150 cm, 2025

教皇 | Pope
烟灰纸本,装裱与木板上
100 × 65 cm, 2025

无题 | Senza titolo
烟灰纸本,装裱于木板上
70 × 100 cm, 2025

圭多 | Guido
烟灰纸本,装裱于木板上
50 × 70 cm, 2025

双凝视(手套)| Doppio sguardo (guanto)
烟灰纸本与喷墨打印,裱于木板上
100 × 135 cm, 2018

双凝视(拍立得)| Doppio sguardo (polaroid)
烟灰纸本与喷墨打印,裱于木板上
100 × 135 cm, 2018

双凝视(罐子)| Doppio sguardo (barattolo)
烟灰纸本与喷墨打印,装裱于木板
100 × 135 cm, 2018

双凝视(我的手机)| Doppio sguardo(il mio cellurare)
烟灰纸本,装裱于木板
100 × 135 cm, 2018

无题(我的平板电脑) | Senza titolo(il mio tablet)
烟灰纸本,装裱于木板
70 × 100 cm, 2023

无题 | Senza titolo
烟灰纸本,装裱于木板
64 × 95 cm, 2018

相似之物 | Simile a cosa
烟灰与高岭土纸本,装裱于木板
50 × 70 cm, 2025
摄影Crediti fotografie :Marco Rambaldi

莱利奥·艾洛 Lelio Aiello
艺术家
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绘画教授、艺术家、独立研究学者
莱利奥·艾洛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蒙塔尔托·乌福戈,现居住并工作在博洛尼亚,1984年毕业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自 2003 年以来,他持续推动与当代文化相呼应的艺术实验,曾在意大利及海外策划并参与多个展览项目,同时还组织工作坊与研讨会,邀请意大利与国际艺术家共同参与。
1986 至 1995 年间,他居住于德国科隆,与当地设计师与视觉艺术家群体合作,积极参与多场个展与群展。1998 年至 2004 年,他在卡塔尼亚、卡坦扎罗及米兰的美术学院担任绘画助教。
策展
自 2007 年起,除艺术创作外,Lelio Aiello 亦积极从事策展工作,与多家公私机构合作,其中包括:
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 MAMbo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 Cineteca di Bologna
博洛尼亚文化协会 XING
博洛尼亚非营利画廊 Localedue
博洛尼亚 P420 画廊
博洛尼亚 Gallleriapiù 画廊
博洛尼亚 LABS 画廊
佛罗伦萨马里诺·马里尼博物馆
佛罗伦萨 Villa Romana
米兰 Care/of 艺术中心
他的策展工作尤其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培养,通过邀请以下国际知名艺术家主持工作坊与研讨会,营造艺术对话的平台:
Francesco Arena(意大利)、Bianco Valente(意大利)、Giulia Cenci(意大利)、John Duncan(美国)、Paolo Icaro(意大利)、Brandon Labelle(美国)、Liliana Moro(意大利)、Marcello Maloberti(意大利)、Cesare Pietroiusti(意大利)、Reynold Reynolds(美国)、Luigi Presicce(意大利)、Franco Vaccari(意大利)、Carl Michael Von Hausswolff(瑞典)、Thomas Kilpper(德国)、Kinkaleri(意大利)。
出版物
- 《对齐——当代意大利艺术》,Lelio Aiello 和 Sergio Risaliti 编辑,佛罗伦萨 M&M Maschietto Editore 出版社出版,2005年;
- 《扩展字母表——Bianco Valente 展览图录》,Roberto Caldura 编辑,Lelio Aiello 艺术家访谈,威尼斯当代画廊出版,2008年;
- 《Ren.con.tre_2007/2017 - 一个研讨会的自由痕迹》,Lelio Aiello 编辑,曼图亚 Corraini Edizioni 出版社出版,2019年;
- 《图像之书》,Bianco Valente 编辑,Lelio Aiello 等作者撰写,postmediabooks 出版社出版,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