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现场|佛美教授 CRISTIAN BIASCI 线上艺术展发布时间:2024-11-04

由德必意大利、中意设计交流中心主办,佛罗伦萨市政府、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的意大利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比亚西线上艺术展“我曾是”于意大利时间2024年11月4日12时上线。

 

 

 

前言Prefazione

“Ego fui”,意为“我曾是”。这是拉丁语中“存在”动词的过去式,蕴含着一种超越时间、空间与形式的存在感。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彼此交织,发出一种低语,诉说着我们当下的时间与前方的路途。这一切在被提炼的本质中融合,仿佛让我们捕捉到时间那纯粹的片段。这些片段如果不被凝固于现实中的形态,它们将会消失。此次展出的作品精选自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展示了多个系列,它们共同追寻的是对平衡与尺度的执着探索。通过这些理念,作品与现实对话,引发思考,赋予那些默默创造它们的符号以力量与表达。

 
 
 

 

克里斯蒂安·比亚西

Cristian Biasci

 

 

克里斯蒂安·比亚西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并于1993年毕业于雕塑系。他于1995年开始了职业生涯。他的创作领域涵盖了视觉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从雕塑到装置艺术,从环境艺术到舞台设计和戏剧导演。他的作品被纳入众多意大利及海外的私人和公共收藏。他与众多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领域的著名人士及机构有过合作,包括让-米歇尔·弗隆(Jean-Michel Folon)、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cov)、马里奥·莫尼切利(Mario Monicelli)、乔治·阿尔贝塔齐(Giorgio Albertazzi)以及与他合作超过十年的卡拉·弗拉奇(Carla Fracci)。在其职业生涯的同时,Biasci于2007年开始了学术生涯。2013年至2018年期间,他在中国的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自2021年起,他成为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正式教授。近年来,他主要专注于公共艺术,并与多个建筑和城市规划事务所合作。他还被罗马市政府列入“公共艺术创作委托项目的职业艺术家名单”(罗马市第150号议会法令,2006年4月5日)。2021年,他与Giandomenico Semeraro合作出版了书籍《雕塑与城市空间》(Scultura e spazio urbano),由Smith出版社出版。

 

部分展览精选

• 2024年 – “Je t'aime” – 多加纳厅,公爵宫,热那亚

• 2023年 – “法尔特罗纳艺术之路 – 艺术与环境文化” – 安德烈亚城堡,佛罗伦萨

• 2023/24年 – “雕塑展 – 马德拉彼特拉博物馆,范维特利庆典” – 卡塞塔王宫,卡塞塔

• 2023年 – “柏林双年展 – 艺术的纬度” – 空间1,贝塔尼恩艺术区,柏林,德国

• 2023年 – “秘密” – 格里马尔迪塔楼,公爵宫,热那亚

• 2022年 – “水之声” – 格奥尔吉奥菲利学院,佛罗伦萨

• 2020年 – “两种文化与空间” – 青岛雕塑艺术博物馆,中国

• 2019年 – “雕塑展” – 科隆宫美术馆,阿普里切纳,福贾

• 2017年 – “当代语言的再认识” – 博克斯艺术博物馆,圣多梅尼科纪念建筑群,科森扎

• 2017年 – “U-gallery” – 博览区,福贾

• 2016年 – “学院的印记 – 学术与当代性” – 佛罗伦萨设计艺术学院画廊

• 2012年 – “Marmotec 2012” – 卡拉拉

• 2012年 – “感情” – 莱奥波尔达车站,比萨

• 2011年 – “雕塑” – OpenOne艺术画廊,彼得拉桑塔,卢卡

• 2011年 – “卡拉拉大理石周” – 卡拉拉,历史中心

• 2010年 – “Cristian Biasci的焦虑之光” – Corsanini艺术工作室,第十四届国际雕塑双年展,阿文扎,卡拉拉,意大利

• 2010年 – “开放工作室2010/2011” – 斯特罗齐宫当代文化中心,佛罗伦萨/比萨

• 2010年 – “2010年国际雕塑展” – 宫崎,日本

• 2010年 – “海对海” – 圣奥古斯丁博物馆,热那亚

• 2010年 – “虚空与形态” – 国际雕塑与装置展,基亚文纳和皮乌罗(索诺德里奥)

• 2009年 – “OPEN 12” – 国际雕塑与装置展,威尼斯

• 2008年 – “第十三届国际雕塑双年展” – 卡拉拉

• 2008年 – “Corsanini艺术工作室雕塑家展” – 斯塔万格,挪威

• 2005年 – “即将到来的形态” – 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像500周年庆典,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画廊

 

 

部分戏剧活动精选

(舞台设计、导演、布景及合作)

• 2019年 – “奥斯威辛的小提琴” (戏剧、导演与布景) – 托斯卡纳幕布基金会,卡希纳,意大利比萨

• 2018年 – “托斯卡”(导演) – 巴斯蒂亚市政剧院,科西嘉岛(法国)

• 2017年 – “庞贝的朱庇特”(导演与服装设计) – 乌戈·焦尔达诺剧院,福贾/庞贝考古区大剧院/马鲁基诺剧院,基耶蒂 – 与SkyClassica HD合作制作的DVD

• 2013年 – “弄臣”,导演C. Biasci与F. Corucci(导演与舞台设计) – 梅塔斯塔西奥剧院,普拉托

• 2012年 – “赫卡柏、恶心与屠杀”,导演B. Menegatti(舞台设计),根据Riccardo Reim的原创剧本改编自欧里庇得斯 – 科洛塞奥剧院,罗马

• 2011年 – “弄臣”,导演Beppe Menegatti(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米凯洛佐庭院,梅迪奇·里卡尔迪宫,佛罗伦萨

• 2011年 – “国王的娱乐”,导演Beppe Menegatti(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米凯洛佐庭院,梅迪奇·里卡尔迪宫,佛罗伦萨

• 2011年 – “波西米亚人”,导演Goffredo Gori(舞台设计),皇帝城堡,普拉托

• 2010年 – “罗密欧与朱丽叶”,导演B. Menegatti(舞台设计),罗马歌剧院,夏季剧季,卡拉卡拉浴场,罗马(夏季剧季开幕演出)

• 2010年 – 塞缪尔·贝克特的《欢乐时光》,导演F. Corucci(舞台设计),Corsanini艺术工作室,Ravaccione大理石画廊,第十四届国际雕塑双年展,卡拉拉

• 2009年 – “仲夏夜之梦”,导演B. Menegatti(舞台设计),罗马歌剧院,夏季剧季,卡拉卡拉浴场,罗马(夏季剧季开幕演出)

• 2007年 – 《Punkitititì的面具》,导演 Q. Conti(场景细节设计),罗马国家剧院

• 2007年 – 《皮尔·金特》,导演 B. Menegatti(舞台设计),罗马歌剧院

• 2007年 – 《丑角 - 罗密欧与朱丽叶》,导演 B. Menegatti(舞台设计),罗马歌剧院,夏季剧季,罗马卡拉卡拉浴场

• 2006年 – 《女祭司》,导演 B. Menegatti(舞台设计),罗马歌剧院,夏季剧季,罗马卡拉卡拉浴场(夏季剧季开幕演出)

• 2003年 – 《上帝保佑女王》,导演 B. Menegatti(助理 E. Mannini),罗马国家剧院

• 2002年 – 《复仇女神》,导演 A. Calenda(场景细节设计),锡拉库萨希腊剧院

• 2002年 – 《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为Giorgio Albertazzi》,导演 A. Calenda(场景细节设计与合作,助理 E. Mannini),罗马阿根廷剧院

• 2001年 – 《瓦隆的对话》,导演 Armand Delcampe(合作),布鲁塞尔卢汶 Jean Vilard 剧院

• 2001年 – 《我的朋友们》由Mario Monicelli编写,导演 C. Insegno(舞台设计),阿格里真托市政剧院

 

阿莉德,青铜,不锈钢, 200 x  100 x  85 cm,2005

 

埃莉德,青铜,钢,不锈钢,200 x  100 x  50 cm,2005

 

主体,卡拉拉白色雕塑大理石,最高 80 x 30 x 30 cm,2010

 

主体 2,卡拉拉白色雕塑大理石,高 72 x 30 x 30 cm,2010

 

缺席 1,比利时黑色大理石,55 x 55 x 12 cm,2010

 

缺席 3,比利时黑色大理石,157 x 52 x 6 cm,2010

 

前言Prefazione

“Ego fui”,意为“我曾是”。这是拉丁语中“存在”动词的过去式,蕴含着一种超越时间、空间与形式的存在感。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彼此交织,发出一种低语,诉说着我们当下的时间与前方的路途。这一切在被提炼的本质中融合,仿佛让我们捕捉到时间那纯粹的片段。这些片段如果不被凝固于现实中的形态,它们将会消失。此次展出的作品精选自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展示了多个系列,它们共同追寻的是对平衡与尺度的执着探索。通过这些理念,作品与现实对话,引发思考,赋予那些默默创造它们的符号以力量与表达。

“Ego fui”, ero. Una declinazione in latino al passato del verbo essere, essere come esistere al di là di determinazioni  di  tempo,  spazio  e  modo.  Il  passato  diviene  presente  e  futuro,  una  voce  che suggerisce il tempo che viviamo e quello verso il quale andiamo, miscelando tutto in una essenza distillata che fa intuire frammenti di tempo allo stato puro. Frammenti che sfuggono se non congelati in forme che abitano lo spazio reale. La selezione delle opere presentate affronta volutamente un percorso cronologico, quasi ventennale, che attraversa  più serie di  lavori tutti  accumunati dalla ricerca ossessiva dell’equilibrio e della misura, concetti attraverso i quali le opere possano dialogare con la realtà riconducendo al pensiero e dando voce alla silenziosa potenza di quel segno che le ha generate.